對中國古典麻雀較有認識的讀者,可能已會覺得奇怪, 因為前章所介紹的古典規則,可能與你所知的古典麻雀有出入。 這是因為現在還流傳的古典規則(特別是英文的麻雀書的規則), 已經是較後期的規則,經過了「增值」過程的演變,增加了和種。
可以說,麻雀自面世以來,便一路經歷著一個增值的過程。 這是因為原本的古典麻雀,著重基本的(刻、槓)計副, 和種方面則除去第9類的和牌形式外,便只有寥寥數個。 但看了那幾個和種,便不難會想到,不如增加多幾個和種, 去獎勵一些能(如一色手牌般)顯出一貫性與系統性、有美感及有難度的手牌, 這不是會令遊戲更有趣味嗎?這就開始了增加和種的種類及番值的「增值」過程。
看現代麻雀,一般而言和種較多、番值較高,這就可以理解到, 古今的雀迷,大都會有「造牌」的喜好,單純的鬥快搶和未能滿足, 總喜歡嘗試造較大的和種,覺得和大牌較有趣、有滿足感。 所以可以說,麻雀會經歷增值過程,是自然及必然的事。
當時的人,開始時未想到「三色同順」「一般高」等的新章和種, 所以增值就由手頭的和種開始,把「平和」提升為加副和種, 另外鑑於「對對和」及「海底撈月」等4副和種事實上有相當難度, 所以把4副和種提昇為10副。 「搶槓」本身亦夠罕有,所以把「金雞奪食」的條件放寬,計「搶槓」。 平和及那些本來是4副的和種,開始時被提升到10副, 後來又再被升到1番。
然後又有新的和種出現,例如「門前清自摸」、「圈風」、「小三元/小四喜」、 「混么九/清么九」、「四暗刻/四槓子」等。 有些人也會玩「三暗刻」、「河底撈魚」、「一筒撈月」、「起叫」等。¹ 另外,「十三么九」成為了可以「造」的牌,不只限於配牌, 一局的途中隨時都可以和「十三么九」;這就成為了「特殊和牌形」的先端。
增加了和種及番值,自然地也增加了滿貫的副數,由300副至500副或1000副不等。
在古典時期,和種的番值一般都是一律一番,除了「清么九」「四暗刻」等難度高的算滿貫之外。
原本的麻雀規則,在計分時,各家要把手牌排成二列:暗手放在近自己的一列, 吃、碰了的明張則放在較近檯中央的一列² , 這樣明刻與暗刻的計分便不易混淆。 銃和時的一組牌,也算是明張(聽對碰時,這一刻是算作明刻的),放在明張的一列。
因為有這樣的放法,暗手就好像自家的屋內,而明張就好像屋外門前的位置。 所以原本的「門前清」,是指明張的那一列沒有牌, 這就全手牌包括最後一張都要自摸,也就是今日的「門前清自摸」或「不求人」。 ³
今日說「門前清」,一般是不論最後的一張是自摸還是銃和的, 這是因為後來和種條件放鬆了。 本書為求方便,使用「門前清」的現代定義,本義的門前清寫作「門前清自摸」。
原本初期的邊、嵌、單釣、雙碰,理據是在於「聽牌形不利,和牌機會較低,所以和出了便加副」。 但是可能是因為規則上分為四個情形來列出,有點太過累贅吧,所以不久便出現了傳達上的誤差(訛傳), 又或者可能有人覺得不夠簡潔而想改善,所以定義就出現了變化。
其中一種定義,就是把分開列出的邊、嵌、單釣三種聽牌形, 歸納為「聽單扉」4, 但是因為「雙碰」不是聽單扉,所以就取消了雙碰的2副。 有些人雖然仍然保留分三種聽牌形來列出,但可能是受了這變法的影響,所以也是取消了「雙碰」。 去到某些還計這和種的現代章法(例如新章、台灣牌、日本牌等),不計雙碰大概已成主流, 但偶然還會聽到有些人會保留計雙碰。
另外一種定義,就是因訛傳而把定義裏「純粹聽一扉」的部份遺漏了, 在「集體失憶」之下大家又忘記了和種的本來理據(即狹窄聽牌形之下,和牌的難度較高), 於是就讓聽多扉的複合聽牌形(例如「1113」或「5678」等)也可以計。5 今日的日本現代麻雀,也是這樣計的。
還有就是因為一對眼,單釣時會加2副,番牌做眼時又會加2副, 有人嘗試把這兩個分數合在一起列出,說成單釣中張牌加2副、單釣番牌(或訛傳成么九牌)加4副, 但這其實是幫了一個倒忙,越說越混亂了, 結果還訛傳出了兩款「單釣」的和種,有些人還會把這與本來的兩個分數重複計算。6
原本和牌時,會加「副底」10副。 這也有漸漸上漲的傾向,多是升到20副,但間中也有更高。7
增加副底的目的,相信是為了增加刺激性(賭博性)。 但有一點很多人都察覺不到的,就是其實這樣做會有相反的效果, 結果是削弱了這個遊戲的娛樂性。 如果要增加賭博的刺激性,把注碼加大便成了。 對博奕學有認識的讀者都會知道,如果把一個遊戲的分數全部乘或除一個倍數, 這在理論上對遊戲的結構沒有影響。 從另一個角度看,單單把副底加倍,這做法跟保持副底不變,卻把所有其他的副點都減半, 兩者在數學上有完全相同的效果。 換一個說法,與其把副底加倍,不如乾脆把注碼加倍,比起後者前者只是把副底以外的所有副點減半罷了。
把副底以外的副點減半,結果只是把分數拉平了,大家只求和牌不用理其他的副點, 這樣明顯地會削弱了古典麻雀的趣味和特色,損害遊戲的娛樂性。 為了增加刺激性而增加副底的做法,只是缺乏數學知識的市井之徒的誤解, 這表面上看似增值,但實際上是把分數拉平的倒退。
副底的增值,加上番種的增加(特別是平和),令到副點的重要性日漸式微,佈下了舊章廢除副點的伏線。
早期的在砌牌牆時已先取配牌的做法,漸漸地被按擲骰開門才來取配牌的方法取代。 筆者相信,這是因為前者太容易作弊的緣故吧。
原本正式的擲骰開門,要擲兩次骰(每次二枚): 由莊家擲一次骰來決定「開門人」,再由開門人擲第二次骰,兩次骰點相加作為開門數, 由開門人在自己的牌牆按開門數來開門。 擲兩次骰的好處,是能得出較多可能的結果, 牌牆的68幢裏有66棟都可能成為開門的位置(只欠了「北5」與「東6」兩棟); 相比之下,像今日簡化了的擲一次三枚骰的做法,三枚骰只得16個不同的結果。 所以,擲兩次骰能較有效地防止作弊,「老千」如果不操作骰點,單靠疊牌很難出千。 另外略懂組合數學的讀者都會知道,三枚骰的16個結果之中, 最大和最小的機會都較低,老千可以期待有相當機會擲出近中間的點數; 但是擲兩次共四枚骰,最大可以去到24,所以近開頭的幾幢會有兩個機會 (例如南家的第5幢,擲出西家的22時也會在同一位置開門), 這樣某程度上平衡了這些點數較難擲出的缺點。
注:
1 : Millington, pp.63~68, item #116~7, #122
2 : Millington, p.56, item #104
3 : Millington, p.63, item #117(c); p.172 index #7751
4 : Millington p. 61, item #115(c)
5 : Millington pp.123~124
6 : Millington p. 62, item #115(d);
Millington 給「單釣」這和種另立理據,說真的要那樣計亦無不可。
7 : Millington p.118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