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麻雀史觀

第三十六章 ~ 對「中庸」的不當抨擊

「中庸」自發表以來,遭受不少批評。間中也有些批評是言之有物,讓筆者可以吸收獲益的。 但是多數的批評,都是從先入為主的觀念出發,建築在「集體失憶」之上; 其中也有些似是而非的論點,實際上沒有科學邏輯的理據支持,只屬無聊中傷之流。 在本章,筆者就其中的幾項批評作出回應。

「中庸不設起和,變成搶和麻雀,競技性低」

坊間的章法(甚至包括所謂競技章法),多數因為副底、濫賞、和種分值的不平衡等種種因素, 所以難以擺脫搶和麻雀的傾向,有需要倚賴起和限制來避免變成徹底的搶和麻雀; 如果從那些章法除去了起和,便多數都會變成單純搶和的麻雀,競技性方面筆者暫不置評, 但遊戲變得單調、降低了娛樂性這點就無可否認。

因為以上現象,所以有不少人看中庸,單憑其不設起和這點就武斷地批評為搶和麻雀。 但那是顛倒本末的說法,因為造成搶和麻雀的原因不是在於沒有起和(而是在於副底及濫賞等), 相反地搶和麻雀其實是起和規則的原因。 中庸是由出色的遊戲研究學者,按現代先進的遊戲設計學及數學理論編撰, 設計上以「建立造牌麻雀,避免搶和麻雀」為明確目標, 意識地除去了副底及濫賞等搶和要素(在這點上,筆者相信中庸是開創了先河), 所以中庸是造牌麻雀而不是搶和麻雀,可以不需要起和規則。 詳細的解釋,除「起和論」外, 在「副底論」及「策略篇」亦有論及。

實戰上,中庸無疑是造牌麻雀。因為透過新章和種提供了較多的造牌機會, 就算你放棄了你所有的造牌機會來搶和,也難以完全封殺對手的大牌, 所以不理和種、純粹搶和的戰法是難以獲勝。以往的「世界麻雀大賽」, 就算去到最終決賽的回合,也是激烈的造牌攻防戰;只懂搶和的選手, 一早就被淘汰出局了。

國標般的起和麻雀, 對初學者來說,要熟習怎樣才能滿足起和規定來和牌, 需要花費一些工夫,但是一旦熟習了起和的癖性後,便基本上是打一味搶和的麻雀, 只是「和牌形」的定義改變了,加入了繁雜的起和限制來作為和牌形條件的一部份。 國標的副底極高、有自摸濫賞、和種分值亦有不平衡,樣樣皆齊,所以完全是搶和麻雀, 就算加入了很高的起和限制,也只是變成有起和的搶和麻雀, 欠奉造牌麻雀應有的策略深度; 起和規則只是把原本簡單易明的和牌形定義改到無比繁複,造成的只是規則複雜度, 不是真正的策略深度。其「競技性」是有,但比試的只是對繁雜規則(和牌形定義) 的了解及熟悉(有如把排球的球網調到很高,便較難打球過網), 欠奉更高層面、講究玩家判斷力的深度策略技術(即如排球的扣殺攻防)。

「中庸加算法,和種分值的種類多,不及算番簡單」

算一算,中庸的和種分值,有 5, 10, 20, 30, 35, 40, 50, 60, 80, 100, 120, 160, 200, 320, 400, 480 共16級,看起來是偏多。

這裏有幾點問題。首先中庸是新章章法,所以和種的數目也必然比舊章多, 不論怎樣安排分值,都不會像舊章般那麼容易把和種及番值全部記憶好, 所以拿來跟舊章比較也沒有意思。 喜歡舊章簡單的人,大可以繼續打舊章(或打「小康」), 但不要又嚷著說很難造牌,又要搞什麼三番起和。

如果與既存新章章法比較,國標有12級,計番新章也往往有8級以上 ¹, 而且和種的數目多,實際上也是難以一下子全記下來,初學時還是要看著番值表來計分。 日本現代麻雀雖說番值只有6級,但是章法卻有嚴重的不平衡(偏癖),明顯地評分不夠細緻; 而且還有「鳴牌減番」,又有計副,實際上比中庸繁複很多。

中庸加算法有一個特質,就是和種分值直接等於收入,所以分值上小的偏差, 就變成收入上小的偏差,沒有其他的意思。所以在打牌策略上, 對於和種的分值,只需要記得大約是什麼級數, 到和牌後才查分值表計準確的分數,這也沒有多大問題。 記不清「三色同順」與「一氣通貫」哪一個是35分,哪一個是40分嗎? 那也沒有問題,心中就當作40分來打吧,和了牌後相差也只是區區5分, 不是舉足輕重的一番,更不會因為少了5分就不夠「起和」,策略上相差這5分不是太重要。 所以實際上中庸記憶分值的工夫,比起其他許多新章章法來得輕鬆。 說「難記」的人,只是先入為主,有心挑剔為難。

要把和種分值歸納為較少數級別,要做也不是不可能, 但是因為和種本身有不同難度,如果勉強把分值歸納,就會造成不平衡,弊多於利。 中庸的分值較一般既存章法更準確反映和種的美感與難度, 所以隨著經驗累積,培養了對章法裏各和種的理解,便自然會記得。

「中庸競技制(授受法),放銃者要包付三倍分數,罰得太重」

中庸競技制(或中庸全銃制)不是放銃者要付三倍分數, 而是自摸者只得正常的分數,廢除了「自摸濫賞」的三倍收入。 遊戲的分數是相對比例的,自己放銃時付了三倍,到別家放銃給你和牌時也是收回三倍, 比例上是沒有多了,實際上只是自摸的收入減少了。 自摸和與銃和同樣收入,即是「固定收入原則」,是麻雀的本來章法,天經地義。 會質問這點的人,主要是因為受「集體失憶」蒙蔽,如果只看中國近代章法便很易被洗腦, 以為自摸濫賞是當然,以為「半銃制」等才是正確; 但只要細讀「自摸論」,便可明白真相。

「中庸競技制,30分以下三家分付,波及無辜,不合理」

近代的授受法多數已脫離了古典麻雀三家分付的形式, 從「出銃么二制」到「全銃制」及「半銃制」等,基本上都是不論牌的大小均要追究銃責。 一般雀迷受「集體失憶」影響,難以得知古典授受法本來的形式及理據, 所以就算會「先入為主」地覺得那是不自然及不合理,也在所難免。

筆者是堅決反對「自摸濫賞」,但是卻不會反對「全銃制」(及「出銃么二制」, 雖然對於兩者筆者均只會接受除去了自摸濫賞的中庸版本), 只是覺得「中庸競技制」比較上好了一點。² 始終覺得全銃制較適合自己口味的人,大可以玩「中庸全銃制」, 有更多人去兩者兼試並作比較,也是一件好事。 但是如果你又嫌「中庸全銃制」的「包付三家」罰得太重(即上一項的問題), 還留戀著各種有「自摸濫賞」的假「全銃」(台灣、大陸、香港等章法), 那麼我是不會聽你的膚淺說話的,請你先去修一修基本「博弈學」然後再來找我談。 另外,日本的全銃制有「莊家有利」³ 的副作用,不宜保留。

「中庸一手牌的得分,可以從1分去到480分,波幅太大,運氣太重」

這「480倍」的波幅,相當於9番,看起來比一般章法較大, 所以有人就用這點來抨擊中庸的運氣成份太高。

但這說法其實沒有科學根據。重要的不是最小得分與最大得分的比率, 而是各級分數的手牌內容與出現率。雞和的1分只是象徵性的分數, 如果增加這個分數或增設副底以降低「波幅倍率」則只會有鼓勵雞和、 損害造牌麻雀的遊戲性的效果 4, 反之降為0.1分或0分也不見得會令運氣成份大幅跳昇(因為1分或0分,根本無關痛癢)。 中庸按照手牌的美感與難度來評分,給被視為「沒有價值」的雞和「有等於無」的分數,這有何不妥? 至於要否增設「起和」來阻止雞和,這有其本身的利弊 5, 但與「波幅」及「運氣成份」無直接關係。(不見得起和限制可以怎樣減低運氣成份。) 另一方面,中庸裏「大三元」等較容易的滿貫和種均只評為半滿貫, 320分的滿貫牌已很罕有,480分的牌更是絕無僅有,拿480分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。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,如果日本現代麻雀全部和種都不計,只計「裏ドラ」, 那麼即使「波幅」只得四番,但收入多少變成全靠運氣,運氣成份明顯較中庸高。

如果要說「波幅」,不應該單純比較最大分數是最小分數的幾多倍, 而是應該看實際分數的分佈,比較的基準(分母)不應是最小分數,而是「平均」或「常見」的分數。 如果八成的牌都是1分,但其餘的一、兩成有幾百分的話,那就的確是波幅大、運氣重。 但是雞和在中庸只佔少數,常見的「平均」分數是十多廿分,「大牌」則以40分級為主, 80~120分的偶然可見,160分級以上的牌很罕見。 所以實戰上中庸的波幅只是約四番上下,比起六番滿貫的舊章等還要小。 (較常見的「清一色」的分值也調低了。) 另外不要忘記,某些章法裏「自摸濫賞」造成的純運氣波幅,中庸是沒有。

中庸的雞和,是玩家在牌局不利的情勢下, 有意決定放棄手牌得分以逃避失分風險的策略技術行使,不是運氣波幅的結果, 拿其象徵性得分來作為「波幅」論的根據,根本上沒有意義。

結論是,這項抨擊無實質論據支持,與現實不符,純屬惡意中傷。


注:
1 : Perlmen & Chan, chapter 9, pp.80~86
2 : 有關「中庸競技制」與「全銃制」的利弊比較,請見「授受論
3 : 請見「日本古典麻雀
4 : 請見「副底論
5 : 請見「起和論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